En / /

威尼斯石頭記

人人都重要

2003年,沙士襲港。電台節目中,男子來電哭訴染病妻子快要死去,在醫院向他發短訊求救。除了回覆訊息,丈夫無可奈何,因為太太與數百位病人一概被隔離。

2020年,新型冠狀病毒重創意大利。葬禮被禁,患者遺體被燒成骨灰後,方能與家人團聚。

悲劇在在說明,《威尼斯石頭記》雖是古人的故事,卻與今天的我們息息相關。正當全世界的人同樣面對分隔之苦,命運卻諷刺地把大家連為一體。聯合導演Leo Warner闡釋劇作的要旨:「身為一個人,該與其他人以至世界建立怎樣的關係?我們日常所作的決定與選擇,如何影響這個世界?」

人,說到底沒甚麼大不同

這是一個主張自我、重視個性的時代。就算在史無前例的當下,大半個地球被迫停擺,種族與文化差異還是繼續被放大,鬥爭依舊沒完沒了。故事裡,曾經征服天下的忽必烈來到今天,仍然渴望透過馬可孛羅認識他的帝國。在關鍵的一刻,大汗看到了每個城市的表面底下,建築、幾何、物理的共同法則貫穿其間。「所有城市都是互相映照的鏡子。」馬可孛羅總結。

當差異與分歧看似無從克服,我們作為人類的共性,也許就是求同存異、消弭紛爭的始點。參與這趟360度虛擬實境旅程的觀眾,將一頭栽進大汗的腦袋,第一身經歷震撼人心、改變生命的頓悟。

塞翁失馬

困境當前,更要懂得轉念。疫情久久未退,不少藝術家難以維持生計;卻正因為《看不見的城市》無法在港搬演,衍生了網上VR作品《威尼斯石頭記》,兩位本地年輕舞者李偉能、馬師雅得以參與這個世界級製作,借助動態捕捉(motion capture)科技演繹馬可孛羅。二人同時表示能夠與蘭伯特舞蹈團及知名編舞家徹卡奧維合作,確實機會難逢。

由始至終,兩地的合作完全在線上發生,結果這個新嘗試相當順利,除卻一些「滑稽地困難」的小問題。「《威尼斯石頭記》是虛擬實境作品,觀眾置身故事情節之中,」另一位聯合導演Lysander Ashton指出,「舞者須花時間揣摩如何與想像中的觀眾作眼神接觸。」彩排期間,兩地的藝術家發現進行動態捕捉時,須放大肢體動作才可達至理想效果。

正當藝術科技逐漸成為趨勢,這次出乎意料的合作機會讓本地藝術家親身接觸動態捕捉技術,了解它的性能與局限。這些基本功對二人今後從事同類創作,幫助甚大。

說故事的新維度

59製作(59 Productions)曾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典禮、場面浩大的舞台作品《戰馬》、《一個美國人在巴黎》等設計錄像,大量採用先端科技在現場製作中,堪稱業界先驅。疫情期間,網上創作應運而生,59製作創辦人Warner對於表演藝術今後的發展有何卓見?「無論是室內或室外,虛擬實境、擴增實境會與現場演出雙軌並行,令敘事的層次更多元,一種新的混合實境演出模式勢將出現。」

沒有石頭,便沒有橋拱

《威尼斯石頭記》為疫症世代開展了一趟時空漫遊。大汗與航海家之間的哲學對話,廣涉宇宙的運作、萬物存在的規律,要旨宏大,二人侃侃而談數個世紀。「沒有石頭,便沒有橋拱。」馬可孛羅說。偌大世界,終究是人組成的。正如卡爾維諾原著小說《看不見的城市》所示,Warner強調宇宙是由我們每個人的故事,一針一線編織而成的;即使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瑣碎的一些決定,也會改變這個世界。

而作為君王,這位元朝大汗確有過人之處:「他地位尊崇,卻心胸開闊,時刻渴望認識未知的世界。」Ashton笑言。

《威尼斯石頭記》提倡不同國家積極交流對話,Warner則以不斷創作為己任。「所謂文明,就是把人類分享過的所有意念統統加在一起;沒有分享過的便會浪費掉。」

對於先行者,意義深長的對話,還是會繼續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