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 / /

耳震盪

李穎姍
聲音藝術家

生於香港,藝術靈感源自裝置與表演的交界。以「聆聽」連結自身與世界,感受萬物每一刻的流動;認為創作有助探索並接受自己和他人更多的可能性。最近研究自然療法及藝術治療,透過聆聽及正視自己的身心,來創作、療癒。

作品曾於不同藝術節發表,如丹後聆聽營(日本,2017)、ifva影像嘉年華(香港,2016)、「聽在」聲音藝術節(日本,2014)、《穿(景)》「亞洲城市串流」策展計劃(菲律賓,2014)等。曾獲邀至各大藝術節及演奏會演出,如空中集氣(香港,2019)、Asian Meeting音樂節(日本,2016)、賽馬會街頭音樂系列:實驗音樂系列(香港,2016),以及Kill the Silence音樂節(香港,2013)。

姚少龍(又名Alexmalism)
實驗音樂藝術家

無論被稱為「唱片騎師」、「聲音藝術家」,還是「音樂製作人」,Alexmalism都不曾害怕打破藝術門類的界限,以擴展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;從極簡主義、工業主義、聲音藝術、trance、流行甚至古典音樂汲取靈感,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折衷主義音樂世界。他從極簡音樂入手卻收穫甚豐,首張專輯《TKO》涵蓋多種電子音樂風格,如trance、house、techno,並善於在工業節奏上添加不守規矩的合成器音效,流露對我城不滿底下的一絲敬意。

Alexmalism曾在多個重要的地下音樂場域演出,如XXX、OIL Club、ALL Club、Sónar香港2019、CTM音樂節2020、NTS電台、香港聯合電台、上海社區電台等,亦曾於廣州時代美術館和大館當代美術館表演。多個藝術機構或平台,如Para Site藝術空間、亞洲當代藝術空間、火人祭均曾展出其聲音藝術作品。

羅穎綸
實驗音樂家

生於香港,2004年以鋼琴演奏考進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,其後轉修聲樂及作曲,師承中國作曲家崔世光先生及演藝學院講師徐慧女士。2007年畢業後獲全額奬學金前赴美國波爾州立大學繼續升學,主修聲樂及作曲。2008年於全國音樂教師協會的區域(印第安那)聲樂比賽獲首奬,及後開始鑽研電子作曲,留美期間發表多個電子互動音樂作品。2010年畢業後重返香港浸會大學,並在Christopher Keyes教授指導下於2016年取得博士學位。

攻讀博士期間,除了運用傳統樂器作曲,並專研互動音樂及聲音裝置藝術。作品曾在多個研討會及音樂節發表,包括第13屆新樂器介面國際會議(韓國)、實驗聲音(捷克)、美國作曲家協會第六區會議(德克薩斯州)、密蘇里州新音樂節(美國)、soundSCAPE音樂節(意大利)、2013國際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(台北)及香港藝術節。2014年獲富布賴特研究奬贊助,前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數碼媒體中心進行10個月研究。現為香港大學音樂系、香港城巿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兼職講師。

馮俊彥
藝術家/研究員

香港媒體藝術家及研究員,曾在香港及歐洲修讀媒體藝術,其創作涵蓋即興電子、電聲作曲和聲音裝置。不時運用日常物件演奏,以獨特方式探討真實與想像之間的關係。他把擴音器視為樂器,試圖探索在後數碼時代,如何通過「聽」和現場音樂來建構經驗。作品曾於東亞、歐洲多個國際音樂節和研討會發表,包括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和新樂器介面國際會議等。

許敖山(又名Nerve)
跨界藝術家

以香港為基地,遊走於現代音樂、聲音藝術、多媒體劇場及地下文化等不同界別,身份多元;專注混合藝術形式,並以傳統素材進行實驗,作品曾於香港藝術節、新視野藝術節、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發表。曾獲城市當代舞蹈團、香港小交響樂團、進念‧二十面體、香港創樂團等藝術團體委約創作。近作包括電影歌劇《1984》、多媒體歌劇《利瑪竇的記憶宮殿》、體驗式裝置表演《像是動物園》,以及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開幕節目《四象萬相》。

創立實驗樂團DECADE Ensemble,並擔任藝術總監。以表演者及唱片騎師的身份活躍於多個地下音樂場域,包括CTM Vorspiel(柏林)、Kill the Silence音樂節(香港)、Outlook音樂節(香港)及洛桑地下電影音樂節(瑞士)。

2010年取得香港演藝學院音樂碩士(作曲及電子音樂),隨即成為該系兼職講師。2017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計劃贊助,於紐約進行考察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