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 / /

关于更新视野

2020年,我们还需要艺术吗?

无法生存,就遑论生活。这一年,当不少人连生计也成问题,我们还需要艺术吗?

正因为艰难,我们更需要,因为艺术以赏心悦目的方式,帮助我们体会老掉牙的道理──得与失,就如钱币的两面。

因著疫情,今年新视野艺术节的节目被迫押后。为了支持本地艺术工作者在逆境中继续创作,我们搭建「更新视野」(ReNew Vision)网上演艺平台,积极安排海内外的艺术家一同跑到线上,进行各种新尝试,并以此作为口号,为明年全速启动的新视野艺术节敲响前奏,迎向更多的未知与挑战。

看少了,看多了

在无法随意走动的日子里,平时看惯的城市仿佛再看不见。「由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、兰伯特舞蹈团、59制作及卡尔‧史杜联合出品的《看不见的城市》,原为2020年新视野艺术节的开幕节目。由于疫情持续,节目顺延至2021年,却造就了新的契机:我们特意委约英国的创作团队与本地艺术家──包括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邵志飞教授(Prof Jeffrey Shaw)及学生,还有两位年轻舞者李伟能、马师雅──从《看不见的城市》撷取片段,以虚拟实境科技另创网上作品《威尼斯石头记》。两地的艺术家克服疫情期间的地理障碍,利用实时视像沟通交流,以动态捕捉(motion capture)技术在香港摄制两位舞者演出的环节。疫情让本地艺术家有机会参与世界级演艺制作,可说是意外惊喜。

威尼斯石头记》讲述元朝大汗忽必烈坐拥天下,帝国之内城市无数,各有不同面貌。经过马可孛罗的导引,城市的实体被解构再重组,大汗得以看见物质世界的表象下面,几何、物理、大自然运行的法则贯穿一切。这大半年,我们看少了,同时也看多了──在家里与亲人密集式共处,更能看到彼此的需要;纵使无法外游,对于自己的城市以至整个地球的需要,我们也了解更多。

用艺术去建设

「没有石头,就没有桥拱」(“Without stones there is no arch”)──《威尼斯石头记》告诉我们,一个城市的模样,取决于当中每一个人。疫症来袭,我们见到不少人在困境中守望相助,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扶持实现理想。两位资深音乐监制赵增熹(阿熹)、龚志成(阿龚)示范如何用艺术去建设。2016年以义工身份策划「大台主」音乐先导计划的阿熹,至今协助了大约40位热爱音乐创作的年轻人圆梦,今次会在《线上大台主》节目跟部分学员深谈,并把学生谱写的乐曲制成MV,邀请演艺界人士参与。与徒弟亦师亦友的「熹老师」,特别提及其中一位学员:初时显得郁郁寡欢,后来借助音乐放下包袱,逐渐开朗起来。阿熹扬言个中的满足感,在商业活动中无法找到。谈及发起此计划的初衷,他说:「看著这群热爱音乐的年轻人,我同时看见昔日的自己。」

多年来致力推动实验音乐的龚志成,将于《耳震荡》节目推介五位音乐人,透过网上平台把非主流创作普及化。当流行音乐的创作人纷纷慨叹难以糊口,实验音乐的朋友恐怕难上加难。阿龚与五位战友相识已久,非常了解各人挣扎求存的辛酸史,也感同身受。「实验音乐本身,就是把我们的耳朵时刻放在危机之下;实验音乐人的实际生活,同样长年处于危机当中。」饱经历练的阿龚说。疫情之际,两位前辈希望在网上把同路人的音乐推得更远,今后继续发挥自身的影响力,为业界缔造更理想的环境。

休整,再出发

今年,疫情也大大改变了香港人的生活节奏,慢活不再是遥远的梦想。新媒体艺术家洪强邀请我们《See字进入》,向六十至九十年代香港文学家取经,以录像及形体展演,让都市人重新感受诗歌的独特韵律,并重踏故人的足迹,再次经历香港人的集体回忆。另设有网上互动游戏,让观众和读者一尝当艺术家的滋味,写写诗、编编舞,从接收的一端,跳到创作的另一端。

史无前例的世纪疫症,切切实实说明了地球人与各种生物是命运共同体;同理心,大抵是人类文明得以存续的关键。《空气颂》邀请观众放眼世界,一同变成空气,切身体验环境污染的影响。浸会大学音乐系副教授贝臻雅博士(Dr Eugene Birman)把音乐创作结合大数据,与媒体创作人伍韶劲一起活用小孩子的想像力,破天荒走进香港公园的温室,以音乐、舞蹈、光影装置探讨地球污染问题。勇夺艾美奖、普立兹奖的丹麦歌唱团队「声音剧场」(Theatre of Voices)以全像投影(hologram)参演,配以香港儿童合唱团的悦耳童声,又是别开生面的新尝试。原本在香港的绿洲漫游,借助360度全景拍摄在网上串流播放,延伸至全世界。

艺术作品的魅力,源自非凡的视野。除了外在形式,细察作品指涉的人事物,反观日常生活的点滴,可以让我们看得更深、更宽,明白到相异之处,也有相辅相成的可能,并像出色的艺术家一样,有容乃大,把纷杂的创作元素拼合成为有机的整体。有得即有失,有危便有机。看我们的节目之余,期望大家也可以更新视野──看到自己、他人、社群、世界,还有艺术展现的真善美。